部分车企的"功能阉割"现象引发关注。为控制电控成本,部分车型仅保留故障指示灯,却关闭核心排放数据记录功能。这种"表面合规"策略,实质是通过简配规避技术升级投入,折射出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先导向。
油品适配困境加剧功能屏蔽。面对含硫量波动的燃油,OBD定位器频繁误报催化器故障。部分车企选择关闭敏感监测模块,以牺牲精准诊断换取报警率下降。这种妥协虽短期缓解用户焦虑,却削弱了排放监管的实质效力。
年检新政触发产业链矛盾。强制M站维修的规定,与《道交法》赋予车主的自主选择权形成冲突。政策执行中暴露的检测标准模糊、指定维修点垄断等问题,使OBD定位器从环保工具异化为市场准入门槛,引发行业对政策制定透明度的质疑。
市场生态遭遇连锁反应。二手车流通因检测通过率下降受阻,老旧车型加速淘汰形成资源浪费。消费者面临"修不如换"的经济账,推动汽车消费向新车市场倾斜,这种被动更新循环,凸显环保监管与民生利益的平衡难题。
转自:互联网